行业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金融冬天引发全球并购的春天 中国企业家不应胆怯

日期: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东元创投  浏览量:9016次

 

    眼下是中国企业全球行业整合并购的最好时机。中国政府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入带来的应该是长期的而非短期的战略意义。

    个人认为,在整合并购中,企业将面临三个挑战,第一,如何与终端消费者沟通整合事件的价值;第二,如何与终端消费者沟通整个管理层的变更;第三,如何应对可能的“国家主义”所带来的挑战。中国应注意避免出现行业寡头局面。竞争的多样性不仅会带来更多的消费,同时不同价位的选择会增加整体的消费空间。

    不过,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考虑整合并购问题。其关键判断在于,并购是否导致了本企业自身价值的增加;企业能否创造足够的“世界利益”。只有企业能给其他地区的市场带来创新或者成本利益,整合的可能性才存在。

    另外,也并非所有产业都存在并购时机,只有销售率高速上升的产业,具有巨大成本优势的产业才具有并购潜力。比如,联想也许就不正确地支付了一大笔钱来购买品牌。随着整个PC行业的普通货品化程度提升,IBM在PC行业并不赚钱。联想为了获得一个全球化的品牌付出了过多的代价。

    另一方面,文化整合也是全球并购公司中普遍面临的问题。一个最为原始性的影响因素是,无论管理者做多少文化整合工作,如果美国员工的工资是中国员工的两倍,这样巨大的收入差距必然给全球化公司带来文化上的不利影响。

    当然,与日本企业相比,眼下中国企业更具有全球化并购的优势。从微观层面看,中国企业的管理者具有更为流畅的全球沟通能力;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企业不仅拥有成本低廉、人民币强势的有利因素,同时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也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并购添加了动力。

    在爱德曼最近发布的报告中,也表示了类似的观点。在全球市场上,消费者越来越认同政府与企业联手解决经济危机。尽管在此之前,美国曾经多次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中国企业的并购要求,但是在全球经济危机面前,中国企业的并购将有利于奥巴马政府解决经济困局,同时也不会遭遇太多民众反对声浪。

    首先,企业全球化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消费者愿意为全球化品牌付出溢价。在一次研究中我们发现,消费者认同全球品牌可以带来较高质量和富于创新的产品;其次,全球化品牌是一个俱乐部,这可以让全球消费者体现自己的社会地位;第三,全球化品牌让消费者产生更多预期,人们总会认为全球规模的公司往往更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第四,全球化企业在成本方面具有优势。一款新产品能迅速地通过全球渠道推广,而一次世界比赛的赞助对于全球化企业来说更是最为快捷的成功的品牌塑造方式。

    需谨慎的是,全球化并购或许可以为你的品牌带来价值,但也有其脆弱性。联想购买了全球化的品牌IBM ThinkPad,但是由于过多地渲染Think概念,让人们淡忘了联想主品牌的价值。而三星的成功在于,在过去15年中它坚持使用了单一全球品牌,从一个生产廉价电视机的企业蜕变为具有创新时尚的企业。

    另外,全球化产品必须具有声誉风险的管理能力,需要有统一的质量和服务标准,并且在全球统一实施。它要有能力制定危机管理方案,以防止坏消息发生,使全球品牌被毁于一旦。这意味着你的左脑拥有更强的创造力,同时右脑能够很严格地计算投资回报。

    在如此重要的全球化时期,中国企业家不应该胆怯。他们要理解自己的公司为什么要进入全球市场,并如何实现与外国品牌的差异化,以此站稳脚跟。品牌是一种承诺,承诺的基础在于对消费者的洞察力,全球化品牌可以更有效更低成本地冲破地区和文化的干扰,这就是企业为什么全球化的价值所在。

    “国进民退”的另类思考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又逢史无前例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经济面临着转型和调整的挑战,总结过往,把脉现在,一个基本的判断是,以创业为主的经济时代已经过去,未来中国经济的主旋律是并购与整合。

    关于并购时代何时开启,业内还有争论,从上市公司并购的角度来看,1997~2002年有一轮并购热,但多是非上市公司并购上市公司,且多是借壳上市的行为,行业整合并不普遍;股改之后,2005~2006年又启动了新一轮的并购热,规模和范围都逐渐扩大。

    股改对上市公司并购的启动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股改后股票全流通,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趋同,市值考核成为上市公司业绩最重要的指标,加强管理、提高盈利水平是一条路径,但往往见效慢,效果不明显,并购是一条提高市值的捷径,这在资本市场上已经被一再证明。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2008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并购的政策,特别是并购贷款的放开,对并购时代的真正来临具备标志性意义。

    国有企业无疑仍将是并购时代的主角儿。过去三十年,国有资本逐渐从一般的竞争性行业和领域退出,给民营企业提供了蓬勃的生长空间,但同时国有资本也向能源、电力、钢铁、通信、矿产等领域集中,形成了更加强大的经济控制能力,很多已经成长为世界500强。

    央企具备先天的优势和后天的强势。很多央企从行政部门分离出来,具有先天的垄断性,又依靠政府背景获得资本的强大支持,比如我们会看到国际资本对大型央企情有独钟,在市场化并购的时代,央企们依然能够享受政策划拨、政府支持的福利,还能获得并购贷款的优先支持,整合起来自然顺风顺水。这种趋势在未来几十年内还将持续。

    国有资本在那些对经营能力要求不高,资源型、垄断性的行业会更加集中,这其中有经济利益的考虑,更有政治意义的考量。

    说到央企,军工是个不得不提的特殊行业,他们的能量和规模往往都非常庞大,比如兵器工业集团下辖上千家企业,虽然国家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军工行业,但在集团控股的层面,非国有资本很难有大的作为,他们多是整合这些大军工企业集团的辅业资产,集中在三四级公司甚至更低的层面。而反过来,军工企业的扩张和整合将对产业和行业产生巨大影响,在资本市场上造“系”也轻而易举。

    钢铁行业是另一个国有资本聚集的地方,这种趋势未来还会加强。我们钢铁行业整合不是因为行业集中度与其他国家相比太低,最重要的原因是行业集中度与矿石供应商的集中度相比太低,作为一个矿石进口大国,每每在价格谈判中落于下风,受制于人。

    央企、国有资本、政府在并购时代唱主角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国进民退”,由政府牵头或者政府主导对并购整合来说并不完全是坏事,很多时候是可以起到推动作用的。

    国有力量唱主角也不意味着民营资本被边缘化。在很多领域,民营主导的企业已经占据了龙头甚至垄断地位,比如在楼宇广告这个领域,一开始就是分众与聚众的双寡头竞争,后来两家合并,就形成了更大的行业垄断地位;但在更多的领域,民营老大们虽称为“老大”但所占市场份额和行业控制力都还很小,未来大有可为,而且一些优秀的民营龙头企业还可能获得并购贷款的支持,成为主导整合的力量。

    可以想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家电连锁领域像国美和苏宁那样的整合大戏还会不断上演,中国的产业形态也将随之被改变。

    大家说现在是“三十年最苦最难的时候”,从经济学上来说,经济危机根本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需求不足是靠中央财政货币政策拉动,供给过剩是靠整合消灭产能来重塑,这一轮经济冬天正是引出一次前所未有整合的春天。